能沾上“美”的食物,自然也难逃“文化”的藩篱。我们的文化,有太多的含蓄,只能意会。而不可言传的爱,总该有个使者的。
一、炒花生
在家乡,过年都是要炒花生的。秋天丰收的花生晒干后储藏到过年,自家种的,自家炒。
和平时买的五香花生米或者吊炉花生,多少有点不一样。几斤花生,一口铁锅,另外带点沙子。沙子是防止炒焦用的。
孩子们围着炒花生的大锅跑来跑去,时不时偷尝一个。好不好吃倒是其次的,抢先品尝食物的荣耀,本身就值得欣喜。
真正到了过年时候,一堆花生放在桌上,却不及糖果甜食更有吸引力。大人们,三五成群,坐在一起,东家长西家短,一年来的收获,一说就是一下午,花生壳剥了一堆又一堆,聊得倒是津津有味。
我是嫌弃沙子的,花生壳里,难免会藏着几粒沙子,要不了多久,手就脏了,索性就不吃了。
表弟从家乡过来时,带了炒花生。淡淡的香气,勾起了熟悉的年味。仿是一瞬间,多了一个闲话家常的午后。炒花生的沙子,被小姨换成了大米。
干净的花生,和若有若无的米香,跟那份深深地牵挂画了等号。
二、元宵
早晨时,在朋友圈看到咸味的元宵。想来也是特别的味道。不论哪种味道,一旦习惯之后,味蕾的记忆就从舌尖传到了心间。于我的朋友而言,那是家里的味道,附着了浓浓的亲情。
我不知道节日与美食,是不是中国的独有搭配。至少,还没有见到一个国家,吃得如此有文化。
关于元宵,是有很多说头的。在我的家乡,大年初二的早上,十三高灯,还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,都是吃元宵的。每一个日子,都有一个说头,各式各样的祝福和愿祷填满了新年的幸福。
代代相传的美食,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。今年的元宵节,我忙了些俗事。回来时,南门的花灯提醒我,还有一个年没有过完。
三、蛋黄酥
几粒黑芝麻点缀在轻烤的蛋液上,滑下来的一点酥黄,看起来很是诱人。每一个用食品袋,包装的很认真。外面的纸盒上,还会画一只萌萌的小动物。
外表满满的心思,让我不忍拆开。一旦拆开后,就停不下来。毕竟,美食和爱情一样,不容辜负。
轻烤的外皮下是层层酥皮,薄如蝉翼,柔韧似宣纸,工工整整地叠了一层又一层。淡淡的豆沙,裹着红油满满的蛋黄。
入口时,蛋黄如沙,酥皮绵软,豆沙清甜,彼此缠绕,化入味蕾。香甜温润的时刻,幸福在心间缓缓升腾。
蛋黄酥和别的蛋黄酥是不一样的,软韧的酥皮,一颗颗手剥的咸蛋黄,浅浅的豆沙。不会生硬,不会甜腻,不觉得冰冷。想来做它的人,心里流淌着甜甜的幸福。
评论信息